2011-05-01

去癮,大麻 No addiction, Marijuana

去癮,大麻

Thought, lots of people know marijuana with negative impression as a drug, but in the clinical enviroment, it has its important role in pain managment.

能這樣真的很好,雖然大麻是毒品,但在臨床上,有許多人會需要它的幫助,特別是與鎮痛有關的事情。但它為什麼重要?因為它與疼痛管理有關。為什麼管理疼痛很重要?因為,人類的所知仍有限,許多到了醫學尚未能處理的階段,舉例來說,癌症的處理(註一),當非常時期的階段,有時候是醫師不建議用藥物、放射線或動刀處理時;為了能和癌作和平相處,為了能就如同平常過著生活(有些癌症患者到某個階段,會有疼痛問題),那過程中的疼痛,就需要被管理,而這個部份,就有可能會出現大麻,或有可能出現嗎啡。也剛好能夠幫這大眾對於此植物多數是以"毒品"方式作認識的人們,另一個認識它的方式,其實臨床上,它也是一種藥品,很多過程裡可以應用到。又或說,摔傷了手,需要動刀,而傷口復原的最初期,也會是痛得要命,那這些我們喊著是毒品的東西,也能夠陪我們在恢復的過程裡,減少些疼痛,多一些元氣能走動,也能讓傷口趕緊找到"對家"一手相連的在一起。

(日本機場,當下機時剛好看到一整排的等候服務,為了行動不變、年長或者是幼童乘客,在轉機過程或行進時,能較為輕鬆欣賞日本的待客。)
(附註說明:在英文中毒品drug和藥品,共用同一個字。因此,它有一字雙意的功效,要如何分辨它在所在的句子裡,以什麼樣的身份出席呢?就會以前文作參考,前後文裡提到的內容,可以讓你知道,這時候,drug代表藥品之意,還是為毒品之名。)

"科學家在找到大麻和甘氨酸受體分子的作用機理,由此對大麻的化學結構做精確的改變。"

嘿嘿,可有發現,化學和有機世界裡,也有機理喔,不是藝術裡的肌理,但它們有著類似的功能性,因為有機化學裡,需要知道這些運作的原理,才能夠知道改變了什麼,會產生什麼,影響什麼;而藝術裡的肌理,也需要了解基礎的部分,才能在一幅作品產生過程中,有適當的紋痕,有適當的空氣,有適當的細節程度。話說,這兩者都很重要,因為都是屬於基礎的一部份。

好了,回到主題,看到"甘氨酸受體分子"這麼難的字眼,你開始皺眉頭了ㄏㄡ?別擔心,就算我寫了這一句話,80%的主要內容我也沒有跟到完全。但廣面的概念是,因為了解了其中一則的運作,可以將大麻的副作用,像是久用成癮的部分,作改變。這樣好嗎?當然好囉!因為有許多人需要一段時間鎮痛,那若這一段時間用了之後,變成上癮,那恢復之後,或不再使用這門藥品時,也會出現上癮的那些難受過程。因此,看到這篇文,知道華人科研團隊的努力,就是一種開心。

好了,現在的科學其實沒有那樣的咬文嚼字,其實只是很多的專有名詞,我們未曾見過,未曾接觸,就會有"覺得平平都是中文字,聚在一起卻都沒有一個認識"的陌生。不過呢,好的是,有許多科學普及的文章和介紹,也有科學博物館的建立,這些都是讓這些陌生的詞彙,找一個方式,更接近我們生活的學習裡。

為什麼這些需要知道?因為,你活著,我活著,而這些是生長的歷程裡,每天都會碰到的不同主題,多知道,會對身體的變化和現在世界對於身體的掌握有更多的了解,多知道也就是多一點看著這肢體的時候,能看出有不同美的層次。在物體本身,或者是物體之內,組成的細節與更細微的架構..每一種紋理都是一種美感,因為它們的許多,都是來自於自然。



註一

為什麼提癌症,不先提別的?兩個原因,一是因為曾經非常近的接近癌症,是因為經驗裡的印象可以描述。另一個原因是,當你翻開各國的死亡率排行榜,其實,癌症的排名都很前面(若是換成音樂的排行榜,你會不禁懷疑,這有沒有可能也有作票的嫌疑?!但,這很現實的,是大自然給我們的挑戰,這沒有作票之疑。)可以參考這則新聞

此外,地球上有不少的國家,對於國民的衛生健康狀況,每年都會有一個計劃和說明,這規劃是來自於過去走過的痕跡作分析,然後參照目前的需求,把健康的議題做未來的管理,可以看看這個PDF檔案。會把這個拉出來提一提的原因是,至少,至少我覺得,在閱讀的經驗裡,很少在目錄頁次時,就出現滿滿一頁,不斷說著這種死亡率,那種死亡率...就閱讀經驗而言,這是一種新奇。

好,若你對甘氨酸受體這名字,開始好奇,也許你也可以瞧瞧類似這樣的文續裡,有著可能可以抽取了解的訊息,遺傳密碼的解碼者 -核甘酸。再次聲明,文章放在這裡,不太表我懂,而只是呈現著我腦海裡,如何拼組著訊息的方式,如何蒐羅的過程。

說到這樣的拼組,必須謝謝我工作學習中,重要的啟蒙者-邵副座(人家都已經是正座的職稱了,我還在副座。不過,這樣喊著,是因為帶著時間的元素融合在一起。音樂人說fusion,那為什麼文字裡就不能fusion一下,好啦!各位看出來我硬ㄠㄉ,簡單的說,就是一時改不了口。記憶和行動總比實際的情況有慢半拍的反應。)

那時候的我,對電腦的軟體操作好奇,也剛好是從模電撥接(modem)進入到網絡世界的年代,WWW才剛時興,那段時間前後,分別正在太古旅遊和遠航工作,作旅遊產品的包裝,喜歡那種把東西變得美美的感覺,可是,我的手不是個能夠把感覺美具體化的雙手,所以,電腦是那時候很好的解決問題之道,當然,重要的是,只要你知道如何跟它溝通。

就這樣,開始摸電腦,想辦法混熟。然後進了遠航,建置企業網站,然後那段時間覺得若能將訂位系統,也放上網路,這樣,大眾可以自己連上網,訂位付錢,不是很好嗎?剛巧有這樣的機會,開始做追蹤處理,問題是,我非電腦科系畢業(偶只有高中同學是科計鬼才,跟我沒啥關係。)當接觸所有關於大型系統的連結討論裡,每每都是讓人癟了嘴也不一定可以靠近的文字和說法(一樣啦,跨行就會有那種高高在上的專家,用貶抑的口氣,不甘情願的態度作說明和回應),電腦人裡,就邵副座特別給予鼓勵,"沒有什麼學不會的東西,",他說,"一次聽不懂,就去聽兩次,兩次聽不懂就去聽三次,三次還不懂,要看你有沒有耐心,可以的話寄續聽,久了,你就會跟它熟。"工作裡,當然也要有相當的支持空間,提供你這樣反覆的學習機會,這樣的機會,我覺得是緣份,不一定容易碰得上,或者一定落在自己的接觸空間裡。但,你可以依然堅持著這樣的概念,自己努力,也是可以ㄉ~

因為這樣的一種學習歷程,讓我慢慢的知道,其實真的是如此,除非接觸到後來,是因為自己不喜歡滿頁都是code程式的視覺壓力,所以,才僅止於懂得使用,但後面的coding還是永遠保持距離。(當然啦,大部份的原因,也是因為,好奇又帶了自己轉到另一個方像過去。)不過,很好,現在專業分工,有人專精的作每一種項目,而我做一個有測試觀點使用者,也是一種組合,也是一種變動狀態下的美感,是嗎?是吧!自己又好奇的想著了~...

沒有留言: